以下是《山東省建筑標準設計圖集L24M203:建筑與小區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的主要內容總結:
??一、適用范圍??
- 適用于新建、改建和擴建的建筑與小區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
- ??不適用??于雨水作為生活飲用水水源的工程。
??二、編制依據??
- 依據《建筑與小區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技術規范》(GB 50400-2016)等17項國家及地方標準(如《海綿城市建設評價標準》GB/T 51345、《建筑給水排水設計標準》GB 50015等)。
??三、核心設計流程??
- ??典型流程??(圖1):
- ??屋面/硬化地面雨水?? → 初期棄流 → 地表有組織匯流 → 雨水桶/下沉式綠地/植草溝 → 蓄水池 → 回用(綠化/沖廁/景觀)或溢流至市政管網。
- ??綠地雨水?? → 生物滯留設施 → 溢流排放或補充景觀水體。
- ??超標雨水??通過溢流口接入雨水管網。
??四、分項工程技術??
??1. 屋面雨水控制??
- ??技術形式??:雨水入滲、收集利用或兩者結合。
- ??關鍵做法??:
- ??雨水管斷接??:屋面雨水直接引至雨水桶、高位花壇或下沉式綠地。
- ??高位花壇??:溢流雨水排入下沉式綠地。
- ??種植屋面??:減少徑流系數,配鋼筋混凝土種植池(詳節點圖)。
- ??平屋面水池??:防水層、保護層、排水層一體化設計。
??2. 硬化地面雨水控制??
- ??透水鋪裝類型??:
- ??透水磚路面??:分荷載等級(≤5t、5-8t、8-13t)設計基層厚度(級配碎石/C20透水混凝土)。
- ??透水混凝土路面??:設伸縮縫(間距≤6m),強度≥C25。
- ??透水瀝青路面??:符合《透水瀝青路面技術規程》(CJJ/T 190)。
- ??路緣石開口??:導流槽一體式設計,引導雨水進入綠地。
- ??典型流程??:車行/人行道路雨水 → 透水鋪裝 → 溢流至生物滯留設施或雨水管網。
??3. 綠地雨水控制??
- ??下沉式綠地??:低于周邊路面50-100mm,溢流口接入雨水管網。
- ??生物滯留設施??:復雜式結構(填料層+排水層),凈化初期雨水。
- ??植草溝/礫石溝??:轉輸雨水至下游設施。
- ??植被緩沖帶??:減緩流速、過濾污染物。
- ??植物選型表??:分設施類型推薦耐旱、耐澇本土植物(如狼尾草、鳶尾等)。
??4. 景觀水體利用??
- ??駁岸設計??:生態駁岸(草坡入水、置石護岸)。
- ??旱溪??:干季為景觀,雨季導流雨水。
- ??水質保障??:硬質-人工土壤滲濾系統凈化入湖雨水。
??5. 調蓄排放與收集回用??
- ??系統流程??:
- ??調蓄排放??:棄流 → 調蓄池(裝配式/鋼筋混凝土)→ 溢流至管網。
- ??收集回用??:棄流 → 蓄水池 → 處理(過濾/消毒)→ 回用(綠化/沖廁)。
- ??關鍵設施??:
- ??裝配式模塊水池??:單元拼接,層間橫向卡扣固定。
- ??鋼筋混凝土水池??:側墻設防潮層+防水層。
- ??棄流裝置??:機械棄流井、無動力懸浮物攔截器。
??6. 智能監測系統??
- ??監測內容??:雨量、流量、液位、水質。
- ??設備安裝??:超聲波流量計、V型堰計量裝置、浮球開關等。
- ??數據管理??:前端設備上傳電量及故障信息,平臺聯動報警。
??五、強制性要求??
- ??安全規范??:
- 雨水系統嚴禁與生活污水/廢水管道連接。
- 蓄水池需防滲防污,回用水質需符合《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雜用水水質》(GB/T 18920)。
- ??結構設計??:
- 透水鋪裝基層按荷載分級設計(如行車>13t時透水混凝土基層≥180mm)。
- 地下車庫頂板綠地需控制雨水滲透速率,避免植物淹水。
??六、施工與驗收??
- ??回填要求??:水池分層回填弱透水性材料(每層≤300mm),壓實系數≥0.94。
- ??電氣防護??:室外控制箱防護等級≥IP54。
??七、圖例與標注??
- ??平面圖圖例??:統一標注雨水控制設施(如雨水桶、植草溝、路緣石開口等)。
- ??尺寸單位??:未注明者均為毫米(mm)。
??八、其他說明??
- 本圖集自??2025年1月1日??起施行,技術內容由主編單位(同圓設計集團)解釋。
- 若引用規范更新,應按最新標準調整設計。
??總結要點??:
本圖集系統整合了建筑與小區的雨水“滲、滯、蓄、凈、用、排”技術,強調??源頭控制??(屋面斷接、透水鋪裝)、??過程凈化??(生物滯留、土壤滲濾)及??資源回用??(蓄水池+智能處理),同時保障結構安全與水質達標,適用于山東省海綿城市建設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