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龍》是南朝文學理論家劉勰創作的文學理論著作,成書于南朝齊和帝中興元年至二年(501—502)間。
《文心雕龍》共十卷,五十篇,分上下兩編,各二十五篇,包括總論、文體論、創作論、批評論四個部分。總論含上編的《原道》至《辨騷》五篇,明確提出文學批評的根本原則,是全書的“文之樞紐”。文體論含上編的《明詩》至《書記》二十篇。其中前十篇是論有韻之文,后十篇是敘無韻之筆。討論的文體約三十五種,就其源流演變及其不同特征等分別進行了論述。創作論含下編的《神思》至《總術》十九篇,剖情析采,論述了文學創作的基本方法。批評鑒賞論含下編的《時序》至《程器》五篇,論述批評鑒賞的方法和態度,品評歷代作家的才能與貢獻等。最后一篇《序志》敘述作者寫作此書的動機、態度和原則。
《文心雕龍》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文章學論著,由于書中所論多涉及文學創作,故現代學者又多視之為現存最早的一部用中文撰寫的綜合性的文學批評專著。作為一部體大思精之作,它既總結了先秦以來文學創作的經驗,又繼承和發揚了前人文學理論的豐富遺產,在文學的各個方面提出了自己精辟的見解,形成了完整的理論體系。它的產生在中國文藝理論史上具有重大的意義,對后世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魯迅先生認為它可以和亞里士多德的《詩學》相媲美。
作者簡介
劉勰(約公元465年~?),字彥和,祖籍東莞郡莒縣(今山東省日照市莒縣東莞鎮大沈莊)。南朝梁時期大臣,文學理論家、文學批評家,劉宋越騎校尉劉尚之子。
少時家貧篤志好學,依靠名僧僧祐,學習儒家和佛家理論。撰寫《文心雕龍》,得到宰相沈約稱贊,授奉朝請,歷任臨川王(蕭宏)記室、步兵校尉、太子通事舍人。昭明太子蕭統去世后,內心傷悲,請求出家,沒有得到梁武帝許可。于是,燒發明志,法號慧地,出家并圓寂于定林寺。
《文心雕龍》引論古今文體及其作法,與劉知幾《史通》、章學誠《文史通義》,并稱文史批評三大名著,奠定了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的地位。